猎头的初级顾问小花为一家汽车企业寻访人才时,跟一个候选人打电话聊得很不错,似乎一切顺利,但等到把候选人的简历报告做好、推送给客户企业时,对方却说,其他猎头公司比他们更早推荐了这位候选人。其实,相比竞争对手,小花只晚了10分钟。仅半个小时,便会造成令人抱憾的结果,乃至猎头行内现在的规矩,看邮件发送时间,谁先发的报告就算是谁推荐的候选人。
猎头前传实际上,现今的“猎头”概念,和多年前早就不同。
2009年金融危机之时,跨国公司们纷纷暂停其人力资源计划,原本就萧条的国际猎头们境遇雪上加霜。当时有家跨国猎头甚至关闭了北京的整座办公室。
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的国际大牌猎头公司们,在中国继续开展他们擅长的老本行-猎寻CEO、CFO,或者至少也是高级经理等职位。所以,他们的业务基本上也就与跨国公司有合作。本土大型国企、民企的CEO寻找与任命还较少考虑给猎头,更不用说国外猎头了。
情况当然在逐渐变化中,而在某种“理想的情况”到来之前,中国人在持续使用各种方式让他们持续丧失机会,比如,扩大“猎头”一词的内涵。
这个行业各样其实出身“显赫”。
二战被看作它萌发的起点。当时美国的科技局局长布什跟总统罗斯福提出,科技有着巨大而无穷的潜力,而获得好的科技人才,是需要采取一些特殊手段才能达到的。
这个特殊手段就是组建一支特殊部队,到战败国那里科技精英人才搞到手。这支部队就是“阿尔索斯突击队”,这支“猎头鼻祖”最终猎获了诸如原子能专家哈恩、火箭专家冯.希劳恩等人。
中国第一家猎头公司出现于1992年的沈阳,是家新加坡公司,为外资企业当地招募公司职员。1993年,北京泰来猎头自选事务所是本土第一家吃螃蟹的。
1995年,通话作家郑渊洁连载了一部《奔腾验钞机》系列作品,最后一个故事就是关于猎头的。
故事主人公打算办一家公司。他考虑服装公司需要布料、食品公司需要粮食,有没有所有公司都需要的东西呢?他得到的答案是---人才。他的收费标准是从被招募者的工资中抽成35%。实际上,这正是该行业的准提成比例。显然,关于猎头的新闻启发了这位作家,而当时这个职业如此新奇,以至于被变成童话。故事的结局主人公变成超级富翁。
神秘、机智、富有,这是这个行业的传统特点。但在中国,情况不再如此。
1996年,北京地区的猎头公司有了三十多家,到了这年年底,数量猛增到三百多家。
2001年中国加入WTO前后,美国大型猎头公司光辉国际、日本最大的猎头公司仕达富、全球大型猎头公司MRI、海德思哲等,都进入了中国市场。
不被跨国猎头们注意的那些剩下的“猎物”—比如技术类、部门经理等中端职位被本土猎头们瓜分后,猎头已经被戏称为“猎腰”。
后来,也不限于“腰”了。好多前台也都“是猎头介绍来的”,猎头早已走下神坛、静悄悄潜伏在每个人的身边,抽冷子就给你一个电话—一位从业者在博客上这样写道。
在“猎头”和“猎腰”激烈的竞争中,打起了价格战,有一些不收取预付款,有一些则降低了几个百分点。
随着Linkedin、微博、电视真人秀、直播平台等与猎头构成竞争的招聘手段层出不穷,猎头的增长速度正在放缓。实际上,风向正在再次转变,“猎头”定义开始需要向传统回归—依靠对行业、公司的深入把握,为客户和高端候选人搭建平台。
他们的专业能力,是洞察客户的要求,甚至比客户本身更能指出其招聘方向;帮助候选人进行更为有利且现实的职业规划。他们需要面向全球物色人选,数量甚至要达到数百人;他们需要搜集到客户机构在外界的确切印象,并可以向客户机构及候选人精确介绍;他们不但需要用一个职位的优势说服候选人,还需要教给候选人如何能在面试中取胜。
或许,本土猎头们也即将准备面临与跨国猎头们的正面竞争。